霞涌司法所堅持和發展新時代“楓橋經驗”,聚力“1+6+N”基層“一站式”矛盾糾紛調處工作體系建設,充分發揮人民調解維護社會穩定“第一道防線”作用,以開展“我為群眾辦實事”實踐活動為抓手,聚焦群眾所急所憂所盼,持續加強對基層矛盾糾紛的化解力度,探索構建“四+”模式助力化解農民工討薪糾紛,努力實現“小事不出網格,大事不出街道”目標。

一是釋法+引導,法治宣傳全面覆蓋。組織村社區法律顧問、“法律明白人”等法律服務人員定期進村社區、企業開展各類法治宣傳講座,集中宣傳《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》《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》《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援助法》;在市場、廣場、石化區周邊等人流量較大區域,發放相關法治宣傳單,增強農民工合法維權意識。依托村(社區)微信“四級聯戶”群、村民代表微信群等網上平臺,同步推送解讀文章、圖片等正確討薪維權信息,擴寬合理維權輻射面。今年以來,共開展法治主題宣傳講座35場次,積極回應群眾提出的法律問題600余條,發放宣傳材料1000余份。
二是參與+共享,部門聯動全面落實。加強與勞動仲裁委員會、街道綜治、信訪、派出所等部門對接,第一時間提供法律咨詢及幫助,積極參與農民工討薪維權過程,合力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。搭建信息資源共享平臺,探索“法律服務工作站+”服務模式,打通部門信息壁壘,各司其職、合力而為確保案件處置流暢。加大調解協商解決的力度,積極引導當事人通過協商、調解等非訴訟方式結案,降低維權成本,提高維權效率。據統計,第三季度司法所參與其他部門聯調共5宗,其中聯合區勞動仲裁委1宗、派出所3宗、街道信訪部門1宗,引導當事人非訴調解4宗。

三是簡化+分類,綠色通道全面暢通。簡化申請受理程序,針對農民工群體開通糾紛調解“綠色通道”,深入推進“線上+現場”受理服務模式;在司法所開設法律援助申請預受理窗口,針對需要法律援助的農民工加快受理流程。啟動分類機制,對于案情簡單、事實清楚、涉及金額不大的案件提供優先調解服務,縮短農民工維權時間;對于案情復雜、可能產生重大影響的群體性案件特事特辦,先予登記,第一時間通過“小魚易連”視頻終端聯系區公共法律中心值班律師,指導農民工依法維權,幫助收集證據,提高維權質效。截至目前,司法所對農民工群體糾紛案件優先受理共16宗(其中線下受理12宗,線上受理4宗),引導申請法律援助2宗,提供法律意見30余條。
四是跟蹤+反饋,調解案件全程跟蹤。全過程跟進農民工討薪調解案件進度情況,同步跟蹤、同步反饋,采取電話、線上回訪、上門走訪等形式,通過建立全流程跟蹤回訪制度,確保在結案后及時對當事人進行回訪,深入了解其對調解程序的意見和建議。調解案件跟蹤回訪采取一回訪一記錄形式,收集當事人對調解是否公正、協議是否履行等方面的意見。針對調解協議未履行的情況,深入了解原因,督促雙方盡快履行協議。司法所對回訪中了解到的新糾紛隱患,及時反饋到街道及相關職能部門。今年1-10月,跟蹤回訪案件合計36宗,收集當事人建議24條,案件回訪好評率達100%,上報新糾紛隱患信息3條。
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?